EECP體外反搏治療
本院引進EECP的緣由

長久以來,心臟疾病多以藥物、安裝心臟支架等方式治療,但近年預防醫學的觀點,已成為當代主流,若能在疾病發生之前,預先控制危險因子,降低後續用藥與手術的風險,當然會是更好的選擇。

EECP體外反搏治療(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)正是心臟疾病預防醫學的先鋒,從1953年發展至今,累積了一定的臨床實證研究資料,這種非侵入性的微血管再生運動,已成為國際上最流行的科技保健方式。

 
關於EECP體外反搏治療 該了解的事
EECP就像是幫血管按摩

EECP 能幫助虛弱的心臟分憂解勞。藉由外力「加壓-放鬆」的不斷作用,提高全身血液循環,達到血管軟化、增加血管彈性,進而增進血管內皮細胞再生與自癒能力。更重要的是,只要輕鬆躺著即可完成,不會帶來膝關節的負擔,也不需要學習特定的運動技巧,更不用購入運動器材,同時,又是在專業醫護人員的照料下進行,故此種被動式血管再生療程,特別適合中高齡需求者。

國際醫學與臨床界心臟學會、醫院給予EECP的肯定
 
EECP的稀少與其價值

由於EECP醫療效果佳,故常用於高健康風險的高齡患者,作為醫療預防,或術後保健之用。但因儀器精密且昂貴,現僅有少數醫學中心(如:台大、榮總體系、高醫等),以及規模較大的診所引進。

2019年歐洲心臟學會研究指出

對於難以治療的冠心病,EECP可以提升患者心臟周邊的血液循環,提升血氧濃度供給缺氧壞死的器官,是相當適合的治療策略。

  • 全美排名第一 / Mayo Clinic 梅約診所 於1999年開始使用EECP治療
  • 紐約心臟治療醫院/St.Francis Hospital 聖弗朗西斯醫院 於2006年導入EECP治療
  • 全世界已將近1,000個學術、醫療機構採用EECP治療

 

EECP療程的優點與特性
無副作用
不用住院
無恢復期
非侵入式
安全性高
高齡適用

 

王尹星診所提供高品質的環境與照護

 

 

 

  • 醫護人員監控儀器下進行療程
  • 整層專屬的治療空間,
  • 隱密性與安全性均高。
  • 使用個人專屬衛生衣物
  • 枕套與被單

 

什麼症狀適合使用EECP?

EECP療程原理在於幫血管按摩,透過不斷「收縮-舒張」,增進血液循環。若微血管循環不良,身體器官就會出問題,包含「腦神經系統的認知功能與記憶力減退」、「冠狀動脈心絞痛」、「慢性腎衰竭」、「男性性功能障礙」到「手腳冰冷」,都與微血管循環有關,因此此療程適用範圍涵蓋很廣。

 
  • 腦部:腦中風、帕金森氏症、記憶力減退、聽力退化、耳鳴
  • 心臟:心絞痛、冠狀動脈疾病、支架手術後之胸痛、鬱血性心臟衰竭
  • 糖尿病:改善血糖控制、減少糖尿病之血管病變、減少體重和腰圍
  • 腎臟:慢性腎衰竭
  • 泌尿:勃起障礙
常見問題
Q1 EECP做起來的感覺是什麼?

整個過程是平躺在床上進行治療,有點類似躺按摩椅,雖然有起伏與氣囊的加壓,但類似身體按摩,感覺是舒適的,有些人會因此睡著。

Q2 EECP治療過程是否會感覺疼痛?

治療過程中,部分患者會因為腿部與臀部的加壓帶浮現些許受壓感,但患者習慣這股壓力後,就能舒適地度過療程。

Q3 EECP可以只做幾次就好嗎?

相對不建議。治療療程的次數是由研究結果來訂定的,若只做幾次,效果會不明顯,一般還是建議完成完整的35次療程,或至少要完成14次的療程(部分臨床醫師之經驗顯示14次可以有初步效果,但這個次數並不是經過研究分析所得到的,而是根據病人主觀回饋)。

Q4 接受EECP治療期間可以運動嗎?

建議於主治醫師討論運動計畫的內容,療程中若搭配適切的運動,是有助於維持EECP療法的效果的。

Q5 EECP治療後可以維持多久?

根據國外紀錄IEPR(Integrated Energy Policy Report)顯示,經過第一輪EECP療程後(連續35次),療效最高可以維持三年,部份小型研究則顯示能維持五年。

Q6 若治療中途需要請假該怎麼辦?

為維持最佳的治療品質,會建議連續35次進行療程。但若因為不可抗力因素,主治醫師會與您進行討論,盡量將不足的時數補足,以達到較佳的效果。

Q7 EECP不適合哪些人?

經專業醫師評估後,如有下列禁忌症,則不適合接受EECP
(1) 易出血體質
(2) 活動血栓性靜脈炎
(3) 嚴重的下肢血管阻塞性疾病
(4) 主動脈瓣狹窄
(5) 需進行外科處置的主動脈瘤
(6) 尚未處理的顱內動脈瘤及動脈畸形
(7) 惡性腫瘤
(8) 妊娠懷孕婦女

 

 

  • 本站資訊無法取代醫師及專業醫療人員之當面評估及治療,適應症等問題醫師將依個案說明。
  • 案例照片經當事者授權刊登,僅作為療程參考使用,治療效果會因個人體質與保養而異。
  • 任何療程都有潛在風險,本資訊為分享各式醫療技術,提供消費者評估之用。